小夫子國學講堂-國學美德教育經典分享
孩子日后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的愿望,讓孩子從小學習國學經典有助于家長實現這個愿望。讀經的好處顯而易見:它能規范人的品行、約束人的行為、提升人的修養、凈化人的靈魂;孩子因此會變得乖巧、懂禮、優雅、文質彬彬。在日常生活中,借助一個個特定的情景,把美德教育與自身的行為結合起來,和孩子一起身臨其境享受國學、溫故知新,使之浸潤在“孝、禮、勤、誠、恥”之中,感受美德就在身邊,在親力親為中逐漸使自己的品行高潔起來,不失為一種好方法。要知道,很多古老的國學經典,在今天看來,仍然適用!小夫子國學館今天為您搜羅了國學美德教育的經典,跟您一起學習,一起分享。

場景1
吃東西時講“孔融讓梨”如今的獨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,見了喜歡的食物只顧吃獨食,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,不懂得謙讓。此時,正是爸爸媽媽給孩子講“孔融讓梨”故事的好時機:孔融4歲時就非常懂得禮節。一天,父親讓孔融七兄弟從小的小弟開始挑梨吃,小弟挑了個大的,而孔融揀了個小的說:“我年紀小,應該吃小的,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。”父親聽后十分驚喜,又問:“那弟弟也比你小啊?”孔融說:“弟弟比我小,我也應該讓著他。”講完了,問問孩子:“你吃東西時應該怎樣做呢?”也許,孩子立刻會挑一個大的雞翅遞到奶奶嘴邊:“奶奶年紀大,應該吃大的。”
這個典故是培養孩子謙讓、懂禮品質的好事例,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。因此,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將這個故事作為飯前或吃點心前的保留節目,請孩子給大家講一講。日久天長,就能將體貼關心他人的行為衍化成一種習慣了。同時,父母可以由此引導孩子誦讀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……”,《三字經》讀來朗朗上口,孩子容易記住且有興趣反復誦讀,并能從中學到不少好品質。
場景2
出爾反爾,講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:孩子已約好了一個小伙伴到家里來玩兒,卻又被另一個小朋友邀請去游樂場或公園。兩者相比,孩子更樂意選擇后者,于是毫不猶豫地要取消以前的約定。此時此刻,教寶寶“有所許諾,纖毫必償;有所期約,時刻不易。”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再及時不過了:第 一句話出自《袁氏世范》,意思是,答應給別人的東西,一絲一毫都不能少;與人約好的時間,一時一刻也不能更改。后兩句分別出自《論語》,前者的意思是和朋友交往,要誠實守信,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信賴,結交到真正的朋友;后者的意思是說話要講信用,做事要果斷。具體到孩子的行為上,是對小伙伴的許諾一定要說到做到,不可出爾反爾。
此外,有關誠信的經典還有很多,媽媽不妨挑選一些講給孩子聽,如《弟子規》中的“凡出言,信為先;詐與妄,奚可焉。”意即凡是說出去的話,都要以誠信為先;欺騙蒙混或花言巧語是不可以的。《論語》中的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意思是,做人不講信用,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。《禮記》中也稱:“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旨在說明,講誠信是做人之道。這些格言言簡意賅,讀來朗朗上口,孩子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、逐漸養成美德。等到六七歲,再系統地教他們誦讀《論語》、《弟子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典籍。讓孩子明白:誠信,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是道德的根本,正如荀子所說:“養心莫大于誠”。
時下傳統文化復興,相比成人教育,小夫子國學館更關注的是少年兒童領域的國學教育,從小給孩子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,讓“上善若水”“厚德載物”“天地立心”等國學不錯文化熔鑄與孩子的身心,才是我輩應該奮發去做的事。